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馬婷婷 北京報道
近兩年,餐飲行業發展受到較大挑戰。
疫情前,我國餐飲市場規模連續多年保持著約10%的年化復合增長率。雖然2020年這一規模縮減瞭15.4%,回落至4萬億,但2021年,餐飲行業整體回暖,餐飲收入為46895億元,同比增長18.6%。 進入2022年,在新一輪疫情影響下,餐飲行業並沒有迎來預期的繼續增長。國傢統計局數據顯示,1-4月份,餐飲收入13262億元,同比下降5.1%。
面對困境,餐飲人在開啟短期自救模式的同時,對於長期發展的思考也越來越多。
五一假期期間,北京所有的餐飲企業都暫停瞭堂食業務,至今尚未恢復。除瞭門口“擺攤”外,以往隻有堂食業務的餐飲企業,也紛紛加入外賣平臺,甚至為瞭加大業務量,很多企業還在視頻平臺做起瞭直播,承諾北京全城配送。有媒體報道,一傢在北京擁有5傢線下店的水煮魚品牌在某短視頻平臺上直播瞭半個月,直播外送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他們平時堂食的80%,每天能達到上千單。
還有咖啡廳的老板和員工在外賣平臺註冊瞭騎手,不僅賺瞭外賣費,還能在送餐的同時,與客戶建立直接聯系,點對點店下獲客,客戶加入品牌自有的小程序後,未來下單時,既省下瞭外賣平臺的分成,還能進行私域營銷。
場景變遷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與華興資本聯合發佈《2021 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2020 年,餐飲線上訂單整體保持高速增長,除疫情影響特別嚴重的2-4月,其他各月同比均實現正增長,2020年第四季度訂單量同比增長70%以上,12月甚至達到瞭107.9%的翻倍增長。外賣的強勁增長給瞭餐飲門店一個擴展自身收入、觸達更多消費者的機會:根據實地調研,部分傳統餐飲門店的外賣比例已經能夠達到50%甚至更高。
專註於餐飲行業投資的番茄資本創始合夥人卿永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吃的剛需不會隨著疫情而改變,改變的是圍繞吃的場景。
卿永認為,疫情期間,一些過去外賣占比相對較高,以及特別是有食品零售板塊的品牌,整體來說可以通過零售和外賣一定程度上補償堂食的損失。值得關註的是,番茄投資的“魚你在一起”和“熊大爺現包水餃”,都是更加重視外賣、外帶的商業模型,且以加盟為主,疫情期間,反而實現逆勢增長,“熊大爺”45天開出160多傢加盟店;“魚你在一起”開出瞭40多傢加盟店。
由於客流量和品牌影響力等原因,連鎖餐飲企業往往首選在商場、購物中心等商業綜合體開店。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購物中心體量已逐步進入飽和狀態,同時,購物中心日益高企的開店成本並不適合所有餐飲企業。特別是在疫情的影響下,商業綜合體的客流量優勢大打折扣。而社區商業則憑借其獨特的優勢逆勢增長。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中國城市社區大概超過10萬個,而50傢以上商鋪的中大型購物中心數量約有5000多個。番茄資本創始合夥人卿永認為,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連鎖品牌進入社區商業。社區商業的優勢不僅僅是規模更大,還包括租期時間可以更長,特別是對於小品牌,一般購物中心給小品牌的簽約時間是一兩年,而社區可以通過更長的租期讓小品牌更加穩定地經營,此外,社區的租金穩定性也更高,租賃成本更低。
在業內人士看來,有些做法隻是餐飲企業的權宜之計。隨著行業競爭和商業環境復雜程度的加劇,想在數萬億規模的餐飲行業贏得一席之地,中國的餐飲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多元化產品和數字化運營
隨著食品加工行業科技的進步和物流冷鏈運輸的完善,中國的預制菜行業已經在B端取得瞭長足的發展,這不僅為餐飲企業節省瞭人力和能源成本,縮小瞭廚房面積,提高瞭餐廳坪效,還使得菜品的口味更加穩定,很多為大眾所熟知的連鎖品牌和外賣商傢都在大比例使用預制菜,一些大型的餐飲企業還選擇自建供應鏈。
隨著“Z時代”人群消費習慣的轉變,以及疫情催生下在傢做飯的零售需求,C端消費市場正逐步擴大,電商、新零售等銷售渠道也相繼出現。一些嗅覺敏銳的餐飲企業,在疫情剛開始時,就在外賣、外帶和社區零售業務方向佈局,對消費外賣、外帶時的用戶體驗有瞭很深的瞭解,在產品開發、定價等方面積累瞭寶貴的經驗。
番茄資本創始合夥人卿永表示,在這一次的北京嚴格封控的情況之下,整個眉州東坡集團包括王傢渡食品受影響的面很小,王傢渡營業額出現瞭比較大的增長。所以如何合理調節自己原本的業務邊界,形成有效的、充分的靈活性,對於目前的餐飲人來說也是很大的改變。
數字化運營能力已經變成瞭衡量一個餐飲企業實力的重要維度之一。傳統的堂食消費的經營模式太過被動,加之疫情影響的加劇,餐飲企業開始嘗試一切在獲客方面具有成本優勢的方式,以提升效率並增加抗風險能力。線下門店是餐飲企業與消費者之間自身強管控的觸點,可迅速將線下客戶遷移至線上,形成私域。因此,數字化轉型和私域運營,將成為餐飲企業未來提升消費者復購率的重要基礎,新一代的數字化基礎建設將成為餐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近日,紅餐網聯合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發起《2022年疫情背景下餐飲企業調研》,調研結果顯示,面對經營困難時,約有28%的受訪餐企表示有采取數字化運營手段,開啟私域流量運營。例如奈雪的茶通過自研的Teacore系統進行數字化運營與數字化決策,誇父烤串引入智能巡店系統,發力數字化擴張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和府撈面通過微信小程序打通堂食、外賣、電商三種業態,建立瞭“三店一體”的數字化增長模型,會員招募量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12月,和府撈面會員數突破600萬,會員復購率達到41%。
華映資本主管合夥人王維瑋表示,和府撈面除瞭在標準化和供應鏈方面具備優勢外,他們還擁有優秀的數字化管理,憑借這點,他們不僅打通整合瞭多城市運營資源,也讓其商業模式有瞭更大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