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不僅阿裡,各個大廠在數字農業佈局方面隻是表面高調,內裡卻是雷聲大雨點小。

隨著全球疫情的擴散,糧食安全正引發人們的擔憂,這兩年科技巨頭們紛紛加碼農業自然格外受關註。然而熱鬧背後,我國落後的農業耕作方式,以及規模小、分佈散的耕地現狀,註定瞭農業的科技化改造是一條艱難且漫長的道路。

“數農”的故事內核竟是電商

“阿裡為什麼要成立數字農業事業部?我認為目標很簡單,一是希望農民能種出好的農產品,賣出好價格。馬雲老師的夢想,是要實現‘從畝產1000斤變成畝產1000美金’。二是對城市消費者來講,能吃到安全、健康、優質的農產品。”時任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盒馬總裁、數字農業事業部總裁侯毅曾在媒體溝通會上說,“我們是站在互聯網角度,站在數字經濟角度,來看農業的整個生產鏈、供應鏈、銷售端能不能發生一次大的重構。”

圖為時任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盒馬總裁、數字農業事業部總裁侯毅

2019年阿裡巴巴成立數字農業事業部,宣稱通過構建的數字化新價值鏈路,打通農業產業的“研-產-供-銷-服”:前端建立數字化生產基地,從源頭開始把控。中間產地倉+銷地倉,成為“雙軸”,構建高效傳輸帶。後端則依靠阿裡2B2C平臺的動銷能力,實現農產品從田間-消費者餐桌的快速流轉。

圖片來源:零售商業評論

按阿裡公關的說法,截止2021年底阿裡雲農業大腦團隊幫助近26000傢農戶和企業實現科學種植、養殖,AI技術覆蓋超過100000畝農田、果園、養殖場、牧場。

侯毅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我們堅信未來,手機會成為新農具,直播會成為新農活,數據將成為新農資,區塊鏈將成為農產品的‘身份證’。”

阿裡數字農業解決方案結構圖 來源:阿裡巴巴

不難發現,阿裡想講的是通過自身數字化技術改造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故事,這涉及到種產銷全環節,然而說的跟做的並不一致,或者說嘴上講的和行動的重點是有偏差的。在實際行動上,數字農業事業部的重點明顯還是電商。2021年9月,阿裡再次整合數字農業事業部,繼續發力社區電商,並將品牌升級為“淘菜菜”。

即便是在研發端,阿裡愛講的“+科學傢”的模式落地到行動上還得是電商。2020年阿裡數字農業事業部宣佈聯合30位農業院士專傢,共同探索未來數字農業的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在技術方面,阿裡巴巴宣稱將支持農業科學傢激活農業大數據。在業務方面,將推動13個涉農業務,用數字化打通“研-產-供-銷-服”全鏈路。在模式方面,將與農業科學傢著眼破解農業關鍵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共同探索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新機制。

在淘寶土貨鮮食頻道上“科學傢推薦”隻剩一個空位置

一年多過去,由於農業研發時間周期長,數據猿搜尋公開資料後暫未發現上述設想的後續。與農產品電商銷售相關的頁面——“農業科學傢基地直選”頻道頁已隻剩一個banner入口瞭,實際二級頁面已不存在。目前在手機淘寶可以通過搜索找到 “土貨鮮食”頻道頁,但點擊“科學傢推薦”按鈕,其之前宣傳裡說的“入駐的13位科學傢、專傢們示范基地培育的遼寧大米、雲南青提、四川紅原犛牛奶粉等農產品”都蕩然無存,顯示直接跳轉至“天貓商城”。

其所謂的數字農業事業部,見諸報道的也多是“建倉”、物流建設的行動,而這些顯然與電商銷售更相關。

數據猿發現,阿裡數字農業已在四川、陜西、山東、廣西、雲南等地建設瞭產地倉,並在多個省會城市打造20餘個銷地倉。2021年阿裡全國首傢地方公司——阿裡巴巴數字農業(山東)有限公司的主要任務是立足沂源“產地倉”基礎上,再大幅擴建“產地倉”廠區,並規劃實施南部新城物流園的阿裡巴巴電子商務物流產業園建設。

口號聲蓋過行動

2018年是互聯網大廠們高調入場農業的一年。那年京東宣佈自建農場,從電商延伸至供應鏈上遊也打造閉環。同年4月騰訊宣佈用人工智能養鵝,隨後阿裡在同年6月的雲棲大會上發佈農業ET大腦,推出AI養豬養牛、AI種瓜。一時間AI與農業結合賺足瞭眼球。

四川江安縣一豬場裡的阿裡ET農業大腦展示圖

科技巨頭跟傳統農業企業聯姻,也在那時成為新潮流。經數據猿查詢,在騰訊宣佈與農牧巨頭新希望達成合作時, 阿裡巴巴也趕在2019年遠赴號稱“投資不過山海關”的東北,與農業龍頭公司北大荒牽手,宣稱實施數字農業計劃。並在同年宣佈成立阿裡數字農業事業部。

當時侯毅曾雄心勃勃地表示,數字農業事業部是阿裡經濟體助農的組織升級,將建立產、供、銷三大中臺,在全國落地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對農業產業進行全鏈路數字化升級,進一步聚合阿裡經濟體13個業務生態的力量,專註於中國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到2022年,希望阿裡經濟體實現涉農產品全年網絡銷售額破4000億元。

“阿裡做農業沒有短期KPI,我們做好瞭打硬仗的準備。”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阿裡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說。

然而從商業角度而言,賺眼球隻是面子,賺錢才是裡子。如今四年過去,除瞭早期的AI養殖、AI種瓜等宣傳案例,這些互聯網巨頭們在數字農業中的後續進展並不明顯。落地的多圍繞農產品電商銷售展開,賺錢的還僅限於平臺農業訂單。其它的涉農業務,顯然想講助農、扶貧的故事的成分更大。

阿裡巴巴旗下涉農主體 來源:中國油脂

數據猿搜索公開報道和各傢發佈的消息,發現大廠們提起佈局農業的計劃總是一堆,而真正在農業上賺的錢有多少卻隻字未提,所有的宣傳故事都指向未來。不提盈利的原因可能就是,事實上目前進入農業領域的大廠都很未能短期內實現高速增長或盈利。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農業本身受自然環境影響大,看天吃飯,業績波動較大,這會影響對短期難見效的前沿科技的投入意願。

以深耕農業數十年的農業領域央企北大荒為例,其2021年營收達36.29億元,其中“土地承包”是最大的收入構成,占比76.95%。招股書中顯示,這一項業務的毛利率為100%。但在主營業務零成本的情況下,北大荒2021年的凈利潤8.57億元,同比下降13.39%,這意味著其他業務支出龐大。據北大荒自己披露,損失主要是自然災害和農業設施、設備的折舊與維護。

其次,在中國農業市場,分佈散、規模小的小農模式仍是主流,規模化大農場還不普及,這讓規模效益明顯、邊際成本遞減的科技化改造難度大、成本高。

規模化大客戶的匱乏,進一步減少瞭有意願、有實力投入科技改造的客戶群的基數。

最後,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懂科技和數字化的農業經營者仍相對短缺,即潛在客戶較難理解新技術。

根據國傢統計局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2016年中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數量達到3.1億,其中隻有7.1%的人受過高中或中專以上文化教育。2022年第四次普查結果還未出,但我們可以推測在農業從業人員中,懂土地、懂莊稼,又理解電商和數字化的人才依舊占比很低。

阿裡自己也明白這項工作的難度。阿裡巴巴集團合夥人戴珊曾在媒體訪問中表示:“(做農業)不可能一兩年就看到效果,但我們會堅持下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數字城市

在目前的狀況下,面對短期內難盈利的現狀,吸引科技巨頭入局農業的原因真的是為瞭搶占數字農業先機,看好行業未來以及助農情懷嗎?

其實它們隻是另有所圖,醉翁之意不在酒。

農業是科技公司接近地方政府、獲得地方政府訂單的一個橋梁。農業是民生之本,具有極強政策屬性,雖從商業上來說利潤低,但卻有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換言之,貼近農業,就是貼近政府和國傢政策。

前文提到,目前大廠們與農業龍頭公司的合作越來越多,這其實也不隻是單純與其開展農業項目而已。數據猿梳理農業巨頭的業務發現,它們中的不少也將業務觸角伸向地產、金融、環保等領域,而這些領域都與目前競爭白熱化的數字城市業務有關。

實際上數字農業和數字城市在客戶群、基礎技術方面是異曲同工的。

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阿裡數字農業部負責人侯毅曾表示,目前數字農業基地的合作方,中小農業合作社和地方政府占瞭近七成。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數字農業的買單方本身還是以地方政府為主。與數字政府、數字城市一樣數字農業是to G服務,它們都有相似的銷售方式和渠道。

在基礎技術上,數字農業和數字城市、數字政府也有相通性——都是物聯網、AI、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底層技術的通用,是科技公司借數字農業業務進而延展數字政府業務的基礎。實際上,阿裡雲旗下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就包含在數字政府業務中。

“從基礎設施建設、大數據應用原理以及系統管理方法上看,尤其在物聯網 傳感數據的采集、傳輸、處理和應用方面,數字農業和數字城市幾乎相同。隻不過具體到場景、管理內容、解決問題的差異上,解決方案也就不同。”從事農業物聯網和農業大數據業務的北京科百宏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宗波曾在媒體采訪中表示。

另外長期來看,未來數字農業與數字城市、數字政府將會逐漸打通,數據共享後通過計算和分析帶來的價值才是巨頭們眼饞的,這將給科技巨頭帶來新的商業應用和價值。

數字城市最核心的一點是借由各個系統擁有多維度、高質量的大數據,沒有打通的高質量數據,任何數字化系統都不會真正地發揮作用。農業巨頭恰好扮演瞭提供大量城市商業數據、居民生產和消費數據的角色。

阿裡與北大荒的合作,也正是玩瞭一手一石二鳥。2019年7月,在北上牽手北大荒的同時,馬雲還拜訪瞭當時的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省長王文濤等政府官員,並跟黑龍江簽下另一個大單——“數字龍江”。這項“數字龍江”工程,不但包含數字農業,還有企業上雲和數字政府等方面的合作。

馬雲一行參觀北大荒黑龍江特色農產品展廳 資料圖

盡管科技巨頭手握技術能力,但論及地方政府的資源優勢,跟地方農頭企業合作是最優選擇。這些在當地處於重要地位的農業龍頭公司,也確實能滿足科技巨頭的期望。

與阿裡合作的北大荒,是經原黑龍江省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批準成立的大型國有資產運營公司,實際控制人為農業農村部。在2018年改革之前,北大荒集團同時也是黑龍江農墾總局,是全國最大的政企合一單位。與這樣背景雄厚的農業巨頭簽署合作,讓阿裡不僅能獲得政府方面的訂單,還能在政商關系方面獲得一個“靠山”,這在當下中國的商業環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種通過與地方龍頭企業進行產業合作、進而借助其政府資源優勢滲透數字城市及數字政府業務的操作,實則是一石二鳥的“曲線救國”策略。未來隨著產業互聯網落地競爭的加劇,相似的劇情會持續上演。

長期來看,農業有巨大的科技化改造空間是毋庸置疑的。但那得等到國內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專業化農業人才數量進一步增加,屆時數字農業才能不再“羸弱”,拋開面子,成為科技巨頭們想講的真正的故事內核,也隻有到那時農業也能真正成為互聯網大廠們廝殺的重要戰場。

文:歐文 / 數據猿